山西省政协委员于灏:提升保护利用水平,推动山西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山西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围绕山西文旅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山西省政协委员、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于灏表示:多年来,山西省在文物保护、文物全科人才培养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蹚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低级别文物建筑状况堪忧。占比高达97%的低级别文物的保护资金严重不足。二是文物研究阐释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不够。三是文物展示的“沉浸式、互动性、体验感”不强,文旅融合度不高。

图为山西省政协委员于灏 李智兰拍摄

对此,于灏提出,坚持保护第一,强化主体责任。可以实施由政府一般债券支持的低级别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增强一般债券发行力度;同时逐年增加省财政预算对低级别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形成稳定的、可持续的保护资金保障体系。深化“文明守望工程”。开展“拯救乡村文物,守护乡野记忆”公益行动;启动“三晋文明守望”专项基金公益资助抢险修缮项目。实施数字化保护。做好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山西试点工作,加快重要国保、省保、濒危古建筑彩塑壁画和馆藏珍贵文物等数字化保护。

提升研究水平,深入挖掘价值。围绕中华文明探源、“云冈学”“晋祠学”、夏文化研究、晋文化研究、民族融合等重大课题加强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整合资源。整合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研究力量,建立健全文博领域专家智库和协同研究机制,加强多学科协同和跨学科合作。重点推进。选择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阐释,形成中华文明的核心资源价值体系。扎实推进晋祠学研究。

创新展陈形式,突出活化利用。建设特色专题博物馆,规划建设古建筑、黄河文化、戏曲、关公、壁画等多个富有山西特色的标志性专题博物馆。举办高水平展览,遴选300件一级文物进行原创设计,形成8到10个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高标准展览,进行联展巡展。开展沉浸式体验,汇聚顶级编导、演艺院团和数字科技团队,结合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潮流,以文物研究阐释成果为基础,创作编排沉浸式展演项目,把丰富、厚重的文物等历史文化遗产全面、准确、生动地展示给观众。创新数字化展示,充分发挥数字多媒体的优势,对文物及其产生的相关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展示。策划推出山西元代之前古建筑、精品彩塑和壁画国际巡展。发挥晋祠天龙山等龙头景区带动作用,促进全省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