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合力修古庙 忠义仁勇传千秋

  关公一生,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事以仁,作战以勇,生前身后都深受世人尊崇。“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庙食盈寰中,姓名走妇孺”,关公信仰,已成为中国一种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色彩的信仰现象。关公文化如同一条精神纽带,联系着五湖四海的炎黄子孙。

  在太原市尖草坪区的呼延村,有一座关公庙,坐落于著名风景名胜区崛围山脚下,毗邻恬静秀美之映山湖,悠悠古韵,湖光山色,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这座关公庙是尖草坪区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关公庙建筑群。

  从2009年开始至今,呼延村村委会为呼延关公庙的保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为附近村民保护了一处精神寄托之所,最终推动了本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普惠民生。

  这座关公庙是尖草坪区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关公庙建筑群

  呼延村是尖草坪区三大村之一,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杨家将抗辽时,在太原西山一线驻军,大将呼延赞的养马场就驻扎在该村,遂以呼延命名。

  呼延关公庙就位于呼延村村东。庙宇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整个庙宇坐西朝东,二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1536平方米。中轴线建有山门、过殿和正殿,两侧为厢房、耳房。前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正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琉璃瓦剪边、方心。六檩前廊式构架,柱头科一斗二升,平身科每间二攒,内槽柱平板枋彩绘人物图案,平板枋彩绘斑驳,殿内梁檩彩绘云纹图案。1994年7月,被评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呼延关公庙是尖草坪区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关公庙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太原尖草坪区文物旅游局局长李沛军介绍道。

  然而,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呼延关公庙已满目疮痍。为了更好地继承发扬关公文化,2009年起,呼延村村委会多次寻访、咨询各级文物等相关部门,为筹备呼延关公庙保护工程多方奔波,配合太原市尖草坪区文物旅游局争取到了政府和上级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办理一系列相关项目手续后,2011年11月,呼延关公庙保护工程正式开工,掀开呼延关公庙崭新的一页。

  呼延村村民群策群力,让关公庙焕发新颜

呼延关公庙山门外景

呼延关公庙山门内景

呼延关公庙正殿塑像

呼延石狮山门

  重新修复过的关公庙,焕发新颜。山门高大壮阔,过殿敦厚宽弘,正殿巍峨宏伟。殿堂中,彩塑关公正襟危坐,关平、周仓奉侍左右;淡彩描金壁画,摹绘关公一生功绩;耳房、厢房南北相望;钟楼鼓楼,相峙山门左右;彩绘廊檐,环绕院墙四周。牌匾、钟、古柏、牡丹、石狮甚至消防缸均为精心挑选,制作无一不是精品。

  为什么说“精心挑选”“无一不是精品”?因为,关公庙内的“钟”定制于大同市浑源县,乃祖传铸铁工艺;“牡丹”是由太原市永祚寺移植而来,树龄30年;“柏树”是由崛围山上精选、移植而来;“石狮”定制于北京天安门华表的产地——河北省曲阳县;“消防缸”均来自江苏省宜兴市——紫砂壶的产地。

  李沛军告诉记者:“这6个消防缸既充当消防设施的作用,也是庙内一道景观。这样的设计属太原市首创。”

  据了解,呼延关公庙整个修缮工程共投资了420余万元。其中,在保护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呼延村委会多次动员全村村民以及众多仁人志士进行募捐,筹得近50万元。一部分用于保护工程,剩余资金用于完善关公庙配套设施和安保设施。

  如今的关公庙,不仅是呼延村父老乡亲的一份精神寄托,还丰富了太原市北部旅游的景点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呼延关公庙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神采。2014年5月13日,焕然一新的呼延关公庙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来到呼延关公庙,您不仅可以瞻仰关公忠义仁勇之风貌,鉴赏文物古建之艺术,还可以品味传统文化之韵味,听评书版“关公正传”、看现代书画展、赏特色民俗文化展演等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活动。

  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合理利用。呼延关公庙文物古建得到保护,不仅可以传承、发扬关公文化,以关公的仁、义、礼、智、信、忠、勇,来促进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间和美、社会和谐,为呼延村父老百姓寻求一份精神寄托和归宿,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呼延村文物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氛围。

  “重新修缮过的呼延关公庙为崛围山风景区又增添了一道历史人文景观,填充了太原市尖草坪区的旅游文化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丰富了太原市北部旅游的景点,促进北部旅游的发展。”李沛军说道。

  据悉,6月上旬,在世界文化遗产日(6月第二个星期六,6月14日)到来之际,呼延关公庙将如期举行开光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