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信的发展中找寻蜕变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底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提出的国家文化持久建设发展的内在动力。坚持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自信,是当代大学生思想建设的价值引领,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的持续动力。而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个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环节,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华诗词彰显文化自信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归来时“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叹,唤起了每一个中国人生命深处蛰伏的诗意。在儿时,我们常常觉得诗词晦涩难懂,却未曾想到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感同古人深受。汉代的人说“诗者,天地之心”,足以见得诗词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描述中国人和诗歌之间的关联:诗词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作中国人的宗教。我几乎认为如果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

面对头顶上的一轮明月,从古至今,中国人始终保持着对它的狂热:是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是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隔着朦胧的酒意看诗,是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王维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也是李白视酒为信仰的“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我们眼中最普通不过的风景,是古人诗词里令人沉醉的意象。他们生生不息,在岁月中深情等待每一个中国人的吟诵。

历史文物彰显文化自信

大英博物馆内有2.3万件中国文物,是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海外博物馆,包括书画、青铜、玉器、瓷器、织品、雕塑、金属、漆器、服饰等,很多都是国内难见的艺术珍宝。其中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展厅里对中国文物的介绍第一句话是这样写道:“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

《文化苦旅》一书中曾描绘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莫高窟曾经成为白俄士兵的滞留地。那些士兵在洞窟里支起了锅灶,生火做饭,黑烟和油污覆盖了大批壁画和雕塑。他们还用木棒蘸着黑漆,在壁画上乱涂乱画。这些士兵走了以后,不久,一群美国人来了。他们是学者,大骂白俄士兵的胡作非为,当场立誓,要拯救莫高窟文物。他们的 “拯救”方法是,用化学溶剂把壁画粘到纱布上剥下墙壁,带回美国去。

中国历史文物引得无数外人的眼热、掠夺,足以见得中国历史文物是全人类的精粹。他们记录了几千年前的今天,历代祖先也在中华大地这片热土上,经历着与我们相似的悲欢离合,看风云变幻、斗转星移。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他身上所承载的是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和精神气质。我们要向文物行业工作者致敬,是他们的努力让千百年的文明留存,这是一个国家的荣幸,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荣幸,更是对古人和历史最好的馈赠。

国产电影彰显文化自信

今年暑期,《消失的她》《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热烈》《孤注一掷》等众多影片创造了新的暑期档票房纪录。这些影片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彰显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明独特魅力,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国产电影的百花齐放,使得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不断高涨,电影人在新时代的助力下,积累了宝贵的创作题材,让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有坚守的定力、奋发的勇气、创新的活力。而近年来,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很多西方外来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并得到广泛传播,这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夹杂着错误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很容易引导青年一代误入歧途,威胁到其树立文化自信。“不管你现在承受着多大的屈辱和困厄,你的生命却与敦煌、阳关、三峡、天山有关,与唐诗、宋词、天一阁、岳麓书院有关。你没有任何理由自卑。”在纷纷扰扰的信息中,我们在增强辨别力和判断力的同时,必须走近中华文化、深入中华文化,在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

在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