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大展被国家文物局重点推介了!

3月12日,国家文物局视频号推介2024年3月新展,正在山西博物院展出的“瑞相重光——太原龙泉寺唐代地宫出土五重宝函特展”,与首都博物馆的“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上海博物馆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开馆展陈、广东省博物馆的“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并列,被隆重向全国公众推介。

2月6日,由山西博物院、太原市文物局主办,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太原市博物馆、太原市太山博物馆协办的“瑞相重光——太原太山龙泉寺唐代地宫出土五重宝函特展”在山西博物院主馆四层南厅开幕。2008年5月8日,太山龙泉寺文管所在修建蓄水池时发现一座神秘地宫。经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抢救性发掘后,认定这是一处佛塔遗址。当六边形的地宫被慢慢打开后,一件石函赫然在内,经考古人员层层揭取,石函、木椁、铜椁、银椁、金棺,盛唐五重宝函得以重见天日。石函盖外表刻满文字,根据铭文可确认,舍利宝函为武周至唐睿宗时期的遗物。木椁由椁盖、椁身和椁座三部分组成,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供养人、佛足等饰件。银椁周身还镶嵌珍珠、绿松石、红玛瑙等珠宝百余颗。金棺用丝带捆扎,上系蝴蝶结,这也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蝴蝶结。2020年,太原文保机构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合作开启金棺,佛舍利就藏在双重锦囊中。五重宝函的考古与保护,是新时代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典范。

据该展览负责人介绍,随着历史发展,由古印度地区流传而来的舍利瘗埋现象与中国传统丧葬思想逐渐结合,形成具有中国化特色的舍利瘗埋制度,而使用小型棺椁瘗藏舍利始于唐初,龙泉寺地宫出土的五重舍利宝函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发现。五重宝函呈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佛舍利瘗埋的典型规制,揭示了佛教文化中国化的变革,彰显着大唐盛世的繁华。这次展览,是太山龙泉寺唐代五重宝函首次“外出”,是春节期间国内最热的展览之一。在国家文物局这次推介之前,该展已经出圈,入选“文博圈”全国十个考古大展。

瑞相重光
太原龙泉寺唐代地宫出土五重宝函特展

展览时间2024年2月6日-5月12日

展览地点山西博物院(四层南过厅)

本次展览是五重宝函首次集中展示。五重宝函呈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佛舍利瘗埋的典型规制,揭示了佛教文化中国化的变革,也彰显着大唐盛世的繁华。

前 言

2008年春夏之交,古城晋阳迎来重大考古发现,太山龙泉寺塔基地宫内出土刻铭石质宝函。考古人员精心揭取,层层解秘,石函、木椁、铜椁、银椁、金棺,盛唐五重宝函重见天日。十余年间,经专业修复,科技保护,五重宝函逐一完璧,再焕荣光。2020年,太原文保机构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合作开启金棺,双重锦囊中珍藏着的果然是世人期待的佛舍利。

五重宝函呈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佛舍利瘗埋的典型规制,以及佛教文化中国化的变革,也彰显出大唐盛世的繁华。针对五重宝函开展的各项工作,更是新时代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典范。

2008年5月8日,太山龙泉寺文管所在修建蓄水池时发现一座神秘地宫。经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抢救性发掘后,认定这是一处佛塔遗址。塔基上部已损毁,仅残留长方形塔基。塔基中部为以砂石筑砌的地宫,面积约1平方米,地宫石门两侧各有一尊浮雕力士像。

当六边形的地宫慢慢打开后,一件石函赫然在内。于地宫内沉寂千年的唐代宝函横空出世,揭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

太原市太山龙泉寺全景

龙泉寺唐代塔基遗址地宫内出土石函

修复·保护

五重宝函由石、木、铜、银、金、丝绸等多种材质组成,各种材质的物理特性及保存状况都各不相同,整体保护难以兼顾不同材质的特殊需求。因此,文物保护专家制订出拆取分离的修复方案,即根据各重宝函结构、材质不同的特点,在拆取分离后,针对各种材料分别实施保护修复。 

石函

砂石质,函盖外表刻满文字,大都为供养人的名字,根据铭文中“安西大都护田杨名”及则天新字“”(臣),确认舍利宝函为武周至唐睿宗时期的遗物。

鎏金铜饰木椁(修复品)

出土时已残损,椁身木 板及四周装饰的鎏金铜饰件散落于石函内。

木胎鎏金铜椁

由椁盖、椁身和椁座三部分组成。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供养人、佛足等饰件。

宝装木胎银椁

结构及装饰构件与木胎  鎏金铜椁相近,只是质地不同、尺寸略小。此外,宝装木胎银椁周身还镶嵌珍珠、绿松石、 红玛瑙等珠宝百余颗。

金棺  用丝带捆扎,上系蝴蝶结

制度·变革

舍利瘗埋是指佛教信徒、僧众对佛教高僧遗骨舍利建筑塔庙进行祭奠奉养的行为,是佛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古印度地区流传而来的舍利瘗埋现象与中国传统丧葬思想逐渐结合,形成具有中国化特色的舍利瘗埋制度。

使用小型棺椁瘗藏舍利始于唐初,据《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记载,高宗显庆五年(660年)三月,诏迎法门寺舍利往东都洛阳宫中供养。龙泉寺地宫出土的五重舍利宝函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发现。 

鎏金铜椁、银椁、金棺由外及内依次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