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山西重要考古发现展示③丨垣曲北白鹅墓地:召公后裔 灵魂归处


运城垣曲北白鹅两周墓地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垣曲县文化和旅游局

项目负责人:杨及耘

主要参加人:曹俊、贾文涛、钟龙刚、尚斌



北白鹅,考古界一个响亮的名字。

自“问世”以来,北白鹅墓地的每一次发现,都获得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先后入选“2020年度国内和国际十大考古新闻”“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2020年度山西六大考古新发现”和“2021年度国内和国际十大考古新闻”。此次再次成功入选“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实至名归。

2021年,北白鹅墓地又有了哪些新的考古收获?

垣曲北白鹅墓地位置图


1

灰坑墓葬交错混杂,或为古时居葬合一用地

北白鹅墓地位于运城市垣曲县英言镇北白鹅村东,北依太行牛心山,南倨黄河10公里,东去30公里至王屋山,东南距洛阳70余公里,西向垣曲县城直线30余公里。

该墓地于2017年起屡次被盗而被发现,2019年经考古调查,并结合警方收缴出自该墓地的青铜器,断定这是一处两周之际等级很高的墓葬群。由于该处遗存的重要性及保护的迫切性,2020年4月5日,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牵头,运城和垣曲文物部门配合,组成北白鹅墓地考古队正式进驻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至2020年12月10日,历时近8个月田野工作,共抢救性发掘墓葬9座,灰坑17座,出土各类文物500多件。

2021年,北白鹅的发掘转入主动性工作,开展了调查、勘探及发掘和初步整理工作。经过初步勘探,确定了遗址分布面积为20万平方米,共勘探出墓葬217座,灰坑241座,车马坑5座,陶窑2座,由此也确定了墓地的主体遗存为两周时期墓葬、灰坑和车马坑。

在项目汇报中,该项目的现场负责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曹俊表示,通过此次发掘,专家们对该墓地的布局和性质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墓地以数条灰沟为界,可划分为6个区,除了遗址中东部外,其余各处都有遗存分布,且以墓葬和灰坑为主。墓葬整体分布比较稀疏,大中型墓葬集中分布于墓地东南部,大型墓葬东南方向有大型车马坑陪葬。”曹俊说。

比较引人关注的是,墓地中的灰坑交错混杂在墓葬中间,而且大部分时代相同,或许有居葬合一的可能。关于居葬合一,考古学家、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谢尧亭说:“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可能既在这里生活,同时也在这里埋葬。这是商人的一种习俗,但是这种习俗具不具备普遍的意义,在学界是有争议的。”

另外,还发现了两座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陶窑,和墓地时代差不多,规模都比较小,但是结构很清晰,火门、火膛、窑床、火道、烟道等非常齐备,在灰坑中还发现了陶拍和支钉,这些都证明了当时这里存在制陶手工业。在曹俊看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遗址的功能并不单一,相对来说比较齐备,同时期有墓地、灰坑、陶窑等,可能是居葬合一。

北白鹅墓地2021年度发掘遗迹图


2

不同墓葬习俗,反映出族群多样性

2021年,北白鹅墓地的考古工作者共揭露出墓葬30座,灰坑28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陶窑2座,实际清理完墓葬27座,灰坑26座,陶窑2座,马坑1座。出土器物40余件套,陶片10余袋,另有零星兽骨等。

据曹俊介绍,已发掘的有7座中型墓葬、20座小型墓葬,发现了3座大型墓葬,除了一座已经发掘至椁盖板以外,其他两座都还没有发掘,所以收获不多,但是发掘的那座墓葬已经暴露出铜鼎、簋、罍等青铜器,目前正在进行墓葬保护实验仓房的建设,相信以后一定会再次给人们带来惊喜。

从目前已发掘完的墓葬情况可以看出,墓葬中墓主人的头向东、西、南、北四面都有,但以北为主。“两周时期的考古学一般认为墓主人的头朝向不同的地方,代表着不同的族群。”同时,还有腰坑的习俗,在北白鹅墓地中发现了许多带有腰坑的墓葬,坑内殉狗一只或空坑,但也有很多中小型墓葬没有腰坑。

腰坑是商人的埋葬习俗,两周时期被继承和流传下来,这也反映出墓地族群的多样性。“当然,传统认为,腰坑是商人和殷遗民的葬俗,但是在以往发掘的其他族群墓葬中也有腰坑的发现,比如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绛县横水西周墓地、黎城西关两周墓地、河南登封袁窑东周墓地等,上述墓地中西关和袁窑两处墓地皆为姬姓黎国和郑国高等级贵族墓地,大河口和横水分别为怀姓九宗的倗国和霸国高等级贵族,这些是非殷商族群也使用腰坑的实证,北白鹅也是如此,为另一处姬姓国族使用腰坑的实例。”曹俊解释道。

在项目汇报过程中,曹俊还提到,这次出土的器物风格多样,有西北戎狄的,也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说明曾经这个地方的文化交流还比较多。这可能也与北白鹅墓地的位置有关,它位于太行八陉之一轵关陉的必经之路,或许在当时肩负着为周王室控制晋南地区盐业和矿业的战略任务。


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玉石器



3

车马坑和墓祭遗存的发现,再次印证该墓葬等级较高

车马坑和墓祭遗存的发现,可以说是此次发掘中比较重要的收获了。

“这次发现了两座车马坑,距离地面都非常浅,坑中的车马并不在一起,而是分开埋葬,车坑在南边,马坑在北面,还有一些随葬的车马器。正在清理的CMK1002马坑内已发现6匹马,由于受到耕地的破坏,马骨保存较差,目前清理工作还没有结束。”曹俊表示,大型墓葬外也有单独马坑陪葬,在CMK1002西侧还清理出1座马坑,西侧有损毁,长方形的坑内埋葬了3匹马。古代用车马随葬是等级制度的具体体现,也是贵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在探方发掘时,大型墓葬周边清理出一些玉石圭,根据出土位置来推测,应该是墓祭礼仪所用。这些车马坑和墓祭遗存的发现再一次证明了垣曲北白鹅墓地为高等级墓群,墓地人群的身份很尊贵。

通过此前已发掘最大的一组夫妻并穴合葬墓内出土铜器组合为七鼎六簋,说明墓主人已达到了诸侯的级别。


北白鹅墓地出土的编


4

族属认知加深,“太保”为姓氏而非官名

在北白鹅墓地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59件(套)带有铭文的青铜器,铭文内容丰富、文字清晰,共计17篇。内容涉及“太保”“太师”“夺”“燕仲”“燕太子”“虢季”“燕姬”“中氏”“中辛”“琱射”等官职名、人名、族氏铭文、日名以及册命内容。“其中,‘太保燕仲’出现频次最多,基本可以确认为墓主。”曹俊说。

那么,“太保燕仲”是谁呢?在前一阶段的研究中,专家们认为太保是职官名,而燕仲则是召公奭的后裔。《尚书·君奭》序记载西周成、康时期,召公奭在王室任太保。《史记》记载召公奭的封地在北燕,但本人并没有亲自前往自己的封地担任国君,而是让其长子代出任,召公则留在自己的采邑——王畿周城南,即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召公奭死后,其次子继任周室太保,以后其子孙遂世世为王室公卿,并食采于召邑。进入春秋后,召公家族随平王东迁,食采于成周畿内,直至春秋中期仍累世为王室卿士。

M3“夺簋


采邑制是周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是周代统治者作为俸禄赏赐给卿大夫的世袭领地。东迁以后召公家族的采邑就在今山西省垣曲县东至河南济源邵原以西一带。关于这一点,相关历史文献上都有记载。如《左氏会笺》曰:“《春秋》所书召伯,乃东迁后别受采邑,在今绛州垣曲县之召原。”《历代疆域表》记载,“召亦畿内采邑……后徙于东,今山西垣曲县东有召亭,其采邑云。”

2021年,通过进一步梳理文献,又找到一些宗法制度方面的新资料,同时再结合多件铜器的年代、铭文史实以及其他人物关系,取得了新的认识。“总的来说,北白鹅墓地还是西周召公的后裔,这一点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加深了认识,推测太保并不是官职而是姓氏。”曹俊进一步解释道,当时的召公奭是一个大的宗族,后来就分出了许多小的宗族,其中有三个比较显贵的宗族,分别为燕侯家族、太保家族和召氏家族,而北白鹅墓地就是召公后裔太保家族这一支,具体可能就是太保匽仲一支,这里很可能是其后人的家族墓地和王畿内采邑。

M3:10匽姬甗


专家点评

考古学家、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  谢尧亭

从大的方面来说,北白鹅墓地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处在连接晋南和洛阳盆地的通道上,而晋南有铜矿和盐业等重要战略资源。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说,我认为北白鹅墓地是西周王朝的畿内采邑。到了春秋早期,随着周王朝的衰落,西周被东周更替,王朝重心转移,从长安搬到了洛阳,政治中心发生转移,很多贵族也都纷纷东迁。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晋国、楚国、齐国等大国纷纷进行了扩张,这个地方在晋文公扩张时就归到了晋国。目前北白鹅的年代下限可能到战国早期,这个时期还有墓葬但都是小墓,可见贵族墓葬延续时间其实并不长,可能主要就在春秋早期。

北白鹅墓地所处的地域,从汉代以来文献记载就是“召原”,在这里考古发现了一处采邑墓地,从青铜铭文可知墓主是“太保燕仲”。现在则认为是“太保”氏,燕仲是太保氏下面的一支。

该墓地的考古发现中比较精彩的,还有墓口上方和周围发现了玉器祭祀的现象,还发现大量和人类居住活动有关的灰坑,比较规整,它的性质是什么,是祭祀还是作坊?值得进一步研究。但这种现象和墓葬的年代相差不大。一边有人类活动,一边死人埋葬,有可能是居葬合一,但也有可能是过去那种“工人埋葬在作坊旁边”,其他两周遗址也都有这种现象。从墓葬规模和出土的遗物来看,大型墓葬主要集中在一区,北部还有很多中小型墓葬还没发掘。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最终可能会搞清楚很多问题。北白鹅墓地在东周列国的考古发现中地位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