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榆社:浊漳河畔瑰宝荟萃 三大名片历久弥新

内敛低调、不擅张扬,这几乎是初来榆社的人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浊漳河畔、太行山西麓,群山环绕,山水相间,独特的地理似乎造就了独特的性格。

如果说岁月的洗礼,给这里留下了敦厚醇美的印记,那么在此基础上创新求变、三生万物的每一次尝试与努力,都可视作是对这里文脉、心灵的最好传承。

从晚清发展而来的榆社古建彩绘技艺“汉纹锦”,就是在绵延的历史中靠着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口耳相传,让这项手艺得以薪火延续,渐渐打响了“榆社古建”品牌。古法技艺在时代的更迭中光芒尽显,成为一张对外交流的崭新名片……

经历了千百万年蜕变沉积于地下的化石资源,很早便赋予榆社“化石之乡”的美誉,而今围绕化石衍生的化石科研教育产业渐入高潮,专业的化石博物馆集万千精华于一身,科普、旅游、研学等业态千帆竞发,沉寂的化石增添了活化的因子,更带来了全新的表达方式;

波光粼粼的云簇湖,面积是西湖的2.5倍,堪称大自然的最好馈赠。随着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深入推进,云簇湖已然成了充满魅力的山水后花园,看得见的改变、够得到的幸福正款款走来……这恰恰是一张文化新名片的意义所在;

根植传统文化,在沿袭中传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丰富……俨然已成为榆社这座小城对于文化新名片的最新注解。有理由相信,“古建之乡”“化石之乡”“世界的云簇湖”,这三张文化新名片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名片1 古建之乡

每一段历史都有记忆,每一座建筑都有灵魂,每一个时代都有托付。这便是“榆社古建”这一金字招牌的价值所在。

以匠心营造未来

年逾八十的岳俊德,被誉为“山西汉纹锦彩画第一人”,一辈子精通于彩画设计、建筑施工。其独创的“堆金山水”立体彩画工艺,将彩画由平面转为立体,在中国古建行业独领风骚数十年。正是他一次偶然的北上,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榆社古建”从此声名大振,走上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1975年,太原市翻修迎泽公园藏经楼。时任榆社县美术厂厂长的岳俊德,率21名弟子北上太原,开始涉足古建筑市场。没想到,当时并不大被人看好的他们出手不凡,浩繁复杂的成套工艺不到5个月就完工了。最终,太原留下了他。此后,由岳俊德担任队长的山西第一支古建筑工程队,凭借高超的技艺、优良的工程质量,很短时间在太原站稳了脚跟,更将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太原双塔寺、晋祠、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等省内的大小近百项工程,省外的河北荣国府、甘肃嘉峪关、北京故宫,甚至日本、美国等地的园林古建工程项目都活跃着“榆社古建”的身影。

越来越多高质量古建工程的建成,带动起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走出榆社,充实到古建大军中,高峰时直接或间接从事古建产业的榆社人达7000人。外界终于领教了名不见经传的榆社小城的厉害,“古建之乡”的名声不胫而走。

如今,回忆过往,岳俊德颇感欣慰:“我这几十年,说白了就是把汉纹锦彩画传承下去,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了。”他有一个执念,“一代肯定更比一代强”。

新一代成长得怎么样,时间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如今,榆社古建彩绘逐渐形成彩绘、木作、瓦作、雕塑四大类,成立了土木建筑、油饰彩画等100多支建筑专业队,品牌美誉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强。

榆社古建集团一层展厅,陈设着与古建有关的各种成品、工具、模型、照片等,其中,几组墙壁画尤其引人注目,就像是从墙壁上剥离下来的,断裂处甚至还能见到里边的麦秆。“这是泥皮壁画。”榆社古建集团董事长任锦富告诉山西晚报记者。

任锦富,19岁起就跟随岳俊德学习古建彩绘技艺,泥皮壁画的从无到有,他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据他介绍,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的过程中,榆社古建彩绘匠人为了使被修缮墙壁上的艺术珍品壁画毫发无损,经过一轮轮的实践,独创了“揭墙泥画”的技术,后来在此基础上创新了“泥皮壁画”。泥皮壁画以泥为主要材料,拌以一定比例的麦秆、麦壳皮、棉絮、麻绳、头发等辅助材料,经过加水充分搅拌后,分不同层次附着在符合要求的硬质板材上,再经抹平、晾干、起稿、勾线、着色等步骤后而成型。“泥皮壁画可以说是榆社古建彩绘人对汉纹锦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任锦富说,这一创新极大地延伸了榆社古建彩绘技艺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让人们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感知、触摸到汉纹锦技艺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泥皮壁画只是传承汉纹锦技艺、打造榆社古建品牌的一个缩影,还有许多深刻的变革,不断擦亮榆社古建品牌。去年4月1日,榆社县举全县之力组建了古建集团。这一壮举,将榆社古建产业推向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快车道。集团成立以来,加大人才储备,每年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在榆社县职业中学开设古建专业班,与大学开展校企合作。同时,积极延伸产业链,开发文创产品,并建立标准化生产工厂,对古建构件进行车间化、规模化、自动化生产。“每一段历史都有记忆,每一座建筑都有灵魂,每一个时代都有托付。”这是写在榆社古建集团展览大厅“结束语”中的一句话,也道出了“榆社古建”这一金字招牌的价值。“既然应势而生,毫无疑问就得担负起推动‘榆社古建’产业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重托与使命,唯有赓续传承,以匠心营造未来。”任锦富说,接下来他们将致力于擦亮“榆社古建”劳务品牌,推进“榆社古建彩绘技艺”国家级非遗申报工作,把“榆社古建”做成享誉全国、推向世界的品牌。

名片2 化石之乡

化石数量大、种类多、层位连续、延续时间长,榆社被称赞为“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库”。

付远古的托

榆社县城迎春南路是一条商业街,行人熙攘,车流不息。榆社县化石博物馆就坐落于此,建筑造型再平常不过,里边陈列的却是蔚为大观的宝物。

榆社化石以数量大、种类多、层位连续、延续时间长,被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称赞为“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库”。久而久之,榆社也有了“化石之乡”的美誉。

1983年,榆社古脊椎动物化石博物馆正式落成,2006年改名为榆社县化石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是山西省唯一的一座县级化石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达到3200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有各类馆藏文物、化石1600余件,其中不乏剑齿象、大唇犀、三趾马、剑齿虎等闻名世界的珍品,是研究700万年前至100万年前榆社盆地及全球古地理、古气候和生物进化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尤其是这里陈列的大量古生物化石,填补了世界地质史上研究530万年前至250万年前的真空地段,具有“承上启下性”和“唯一性”。因此,博物馆除了陈列展览、文物收藏与保护等功能外,还多了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功能。

事实上,近些年,围绕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保护、活化利用工作一直在进行。榆社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将进一步从科普教育、研学旅游等角度,让古老的化石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让远古的托付更加熠熠生辉。

名片3 世界的云簇湖

可赏花,可游湖,可健身,可钓鱼,可烧烤……“守护好云簇湖的‘生态绿’,才能持续带动榆社的旅游热”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崛起的璀璨明珠

从榆社县城中心向西南方向行驶25公里,眼前好大的一片水域,即是云簇湖的位置所在。华北罕见的高山湖泊、海拔超千米,水域面积是杭州西湖的2.5倍……一个个数据,记录着云簇湖的特别之处。

登上最高处的云岚阁,俯身眺望,蜿蜒绵长的湖岸,曲折悠长的环形公路,以及形似凤凰展翅的湖中陆地……不愧是一颗镶嵌在太行山脉上的亮丽明珠。“周末的游客最多,这里就是太原、晋中人的后花园。”在云簇湖5号码头,山西文旅景区运营公司云簇湖项目相关负责人张继阳对山西晚报记者说,云簇湖地理位置很优越,距离高铁站约10分钟,距高速公路出口约8分钟,大片的水域、湿润的空气,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4月份开始,属于云簇湖的旺季就到了。大家赏花游湖,观景步道健身,可钓鱼,可露营烧烤,还有很多水上项目可以体验。

今年“五一”假期,云簇湖游客数量达到了4万多人,客单价超过了100元。距离码头不远处还有可以住宿的云竹驿、星空帐篷等,配套先进,充满诗意,让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无形间由一天变成了两天。

云簇湖看得见的改变令人欣喜,够得着的幸福更让人振奋。得益于多年来的修复与保护,“守护好云簇湖的‘生态绿’,才能持续带动榆社的旅游热”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继投资15亿元的云簇湖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完成后,云簇湖景区又开启了全面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新征程。

榆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旅局局长周建波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下一步将锚定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目标,全面打造环云簇湖文旅康养产业圈。完善基础设施,实施重点项目工程,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准基础设施,优化旅客住宿、餐饮、购物等旅游体验;提升接待能力,规划建设商务酒店、特色民宿等,确保客房达到1000间,床位达到2000张;开发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文旅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投入云簇湖文旅康养新蓝海,让更多游客“留下来、吃顿饭、住一晚”;丰富旅游体验,通过非遗展示、文创商品、节会展演等多种形式体现地域文化,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积极完善旅游交通集散系统和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与此同时,将加大宣传推介,继续举办垂钓节、自行车赛等全国性赛事以及邱占祥院士化石论坛等文体活动,主动争取、积极筹办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重大赛事活动,全面提升云簇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力争用2年至3年时间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切实打造“康养山西·夏养山西”的榆社样板。


图片: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寇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