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潞州区南垂古镇一通石碑刻着唐宋风雨

潞州区南垂古镇,是原潞城县最南端的古老村庄,也是古潞城名镇之一。南垂东依老顶山,西靠207国道,原长邯路穿村而过,往南就是古潞州的北关口,即被称为上党第一关的关村。在南垂古镇有句俗语:南垂街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俗语深处所说的南垂古街、古庙、古史、古韵,都已成为古镇文化的史脉,成为古镇历史的记忆。如今,南垂古镇依然是潞州区乃至长治地区的大村之一,保存比较完好的庙宇有真如寺、崔府君庙、玉皇庙、耕读阁等。2019年,在真如寺发掘一通宋碑,碑上刻着古镇历经唐宋风雨的千年记忆。


寻找九百年前的宋碑

南垂古镇的正街是长治古城通往潞城官道的一部分,也是潞州通往河北的必经之路。民国初年,公路才被修在村西。从明清到民国时期,南垂村主干道上由北到南建有三义阁、实圪台阁、二看台、春秋阁、文昌阁等跨街大阁,东西巷道建有仰光阁、慈悲阁、耕读阁等小阁。南垂街的阁楼高,阁门严。这些古建后被逐步拆除。如今,南垂最古老的建筑就是真如寺了。在民国版《潞城县志》里收录真如寺的碑文有两个:一个是《真如禅院敕牒》,县志记载此碑存南垂镇,正书碑额,有“敕赐真如禅院”六字,治平元年立;另一个碑文是《潞州潞城县金粟山南垂村真如院重修佛殿功德记》,县志记载此碑存南垂镇,正书,元祐三年立。从县志记载看,这都是宋代撰写的碑文,但真如寺却没有石碑。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真如寺的宋碑,希望能找到原碑。

真如寺坐落在南垂村南,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坐北朝南;正殿建在不足一米高的砂石砌筑的台基上。该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可以说,真如寺是一座较为典型的元代建筑,为研究当地寺庙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但该寺始建年代一直是当地文史爱好者研究的课题。据南垂老人回忆,之前有一个出家人守寺,后来寺僧离开真如寺不知流落何方。在二十世纪集体化农业时,真如寺曾作为村上的饲养院、村办工厂、醋坊等,后当作养牛场使用。2007年,真如寺被公布为长治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原长治市郊区文物旅游发展中心聘请省古建保护研究所制定修缮方案,对真如寺进行了抢救性维修。

2019年夏,村里对真如寺原旧址空地进行整修,在寺院旧房基下发现了一通石碑,正是寻找多年记录真如寺历史的宋代石刻,距今900多年了。石碑中间有一道双横线,隐隐约约的,横线上边刻着《真如禅院敕牒》的碑文,横线下边刻着《潞州潞城县金粟山南垂村真如院重修佛殿功德记》碑文,两个碑文就是民国版《潞城县志》收录之文。一通宋代石碑刻有两个碑文,这在碑刻史上是不多见的。据地方专家讲,南垂古镇发现的这通900多年前的宋碑,为潞州区乃至长治地区不多见的宋碑,也为南垂古镇真如寺历经上千年风雨的最好见证。

石碑承载着古镇的唐宋记忆

透过900多年前的宋碑,悦读南垂古镇的历史,可知《真如禅院敕牒》与《潞州潞城县金粟山南垂村真如院重修佛殿功德记》原是两通石碑,其中《真如禅院敕牒》刻于治平元年(1064),而《潞州潞城县金粟山南垂村真如院重修佛殿功德记》刻于元祐三年(1088)。

从整通石碑的布局看,是以刻功德为主。古人在一通石碑上刻有两个碑文,这种情况大多是两个碑文撰写在同一个时期。但南垂真如寺是治平元年获得朝廷敕牒的,牒文却刻在元祐三年重修佛殿的功德碑文上边,两个碑文的时间相差24年。宋代的敕牒碑属于公文石刻,南垂当年能得到朝廷敕牒,是不会不专门刻石的;再说,宋代敕牒碑一般有固定格式与书写字体,对于南垂的这通石碑,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是治平元年的《真如禅院敕牒》石碑损坏了,在元祐三年重修佛殿刻功德碑时,有心的住持将治平元年的《真如禅院敕牒》碑文刻在了上边,既为寺院保存下了碑文,也为南垂古镇留住了历史的记忆。

从《真如禅院敕牒》碑文得知,真如寺位于潞城金粟山下,最先叫“福仙院”,治平元年闰五月被朝廷赐名“真如院”,即“真如禅院”,民间俗称“真如寺”。金粟山,南垂古镇东依之山,为潞州区老顶山至潞城区卢医山山系的一部分。该山系南北延绵几十里,南部原称柏谷山、百谷山,即老顶山;往北就是南垂古镇东的金粟山,再往北是潞城翟店村东的禹王山,民间也叫大禹垴;而翟店与南垂中间的寨上村东所依之山,被当地人称为馒头山;禹王山往北是潞城区北庄村东的蝴蝶山,再往北就是卢医山了。这条山系下分布着不少祭祀炎帝的庙宇。粟,即谷子。金粟山,就这一名称而言,意义非同寻常。

《真如禅院敕牒》碑文最后是颁发敕牒的签发人,即:户部侍郎参加政事赵、兵部侍郎参加政事欧阳、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曾、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韩。在民国版《潞城县志》里,收录的《真如禅院敕牒》碑文后面还加有注解:牒内列衔为韩琦、曾公亮、欧阳修、赵抃,时英宗即位之初,诸老并聚一廷,为有宋盛时。这一注解既交代了当时南垂乞赐名额时大宋朝办理此事的官员,也告诉我们此时正是大宋朝国泰民安的兴盛时期,尤其是备受潞州人赞赏的兵部侍郎参加政事欧阳修先生,也为南垂乞赐名额之事做了具体的工作。在《真如禅院敕牒》碑文下边是双横线,双横线下刻着《潞州潞城县金粟山南垂村真如院重修佛殿功德记》,碑文是柏谷山人刘光在元祐三年夏五月望日所记。

细读《潞州潞城县金粟山南垂村真如院重修佛殿功德记》的碑文,悦读古镇远去的历史,潞城金粟山下南垂真如寺最早建于唐咸亨三年(672),到宋元祐三年重修佛殿时,已是建寺390余载后的事了。真如寺住持继深法师与寺中管理僧众事务的本地维那们,即李宾翰、李敏、杨琼、李应、李显等五十余人组织重修了佛殿,绩浑金塑释迦佛一尊,并创建了三门、行廊,还铸造金钟一尊。可见,唐时建立的真如禅院,到宋时发展规模已经是很大的了,且在古潞城比合室崇仙观、常村集仙观都还要早得多。据《潞城市志》载:南垂真如寺始建于公元672年,其建筑遗迹尚存,二十世纪20年代,还临时作为“潞城县第三高小”使用。

石碑折射着古镇的古史古韵

走进南垂古镇的历史深处,古镇曾为西羌人遗梦潞城边陲之地。相传东汉年间,羌族人奋起造反,在潞城三垂冈东南麓的羌城村建立了政权,修城筑寨。位于三垂冈北麓的南舍、北舍,系羌族人驻兵之地。羌城作为羌族人进入上党后在此建立的城池,南舍、北舍是他们的驻兵之地,而中间隔着三垂冈。那时,三垂冈就是羌族人新建城池的北边关,而羌城南边的南垂则是羌族人新建城池的南边关,在潞城区北舍村遗存的石碑有“北垂”的记载。由此可以得知,南垂古镇就是相对于北垂而得名的,其最早的建村时间,至少应该是在东汉时羌族人驻兵之后。从咸亨三年所建真如寺看,南垂在唐时已成为潞州城北的繁华重镇了。

南垂古村因靠潞城最南边界,曾名南陲,后演变为南垂。随之时光的流逝,位于长邯古道上的南垂,逐渐发展成潞城最南端的一个古老大镇。古镇西北处的三垂冈,在后唐时发生了中国古代最著名、最具特色一场战役,即“三垂冈夹寨之战”,这是一场对历史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战役之一,历来为人们所关注。而南垂古镇就是当年三垂冈古战场遗址之地。那时围困潞州城的夹寨,即潞州西北角的潞河寨和潞州东北角的南垂寨。开平二年(908),晋王李存勖率军伏兵三垂冈,奇袭梁军,拔掉夹寨,解潞州之围,为后唐建国奠定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垂村还发现了一唐代青石质造像碑,贞观十二年(638)石刻,呈长正方形,四面雕刻有大小不一的佛像,个个形体丰满,雕刻线条流畅。文物专家曾指出,南垂村发现的这一造像碑,为进一步考察上党地区佛教活动及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也说明贞观十二年时,南垂已经建有寺院了。

南垂一通900多年前的宋碑,刻着古镇历经唐宋两朝的风雨记忆。透过石碑的历史,南垂古老的故事很多,值得记忆的历史很多。而这通宋碑所折射着古镇的古史与古韵,其历史意义就不言而喻了。(郭存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