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丨晋商博物院:千年府衙见证风云变幻

说到晋商,你会想到什么呢?

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抑或是山西票号、万里茶道?这些都是晋商辉煌五百年的历史见证,但是你足够了解晋商吗?

曾有人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还有一句话形容晋商经营的范围是“上至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包,无所不营。”由此可见其资本之雄厚,活动区域之广,活跃时间之长,在世界商业史上都是罕见的。

今天,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将带你一起走进晋商博物院,感受晋商的辉煌历程。
  


从督军府到博物院的华丽转身


  晋商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府东街101号,它是一座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督军府旧址为依托建立的集文物古建、园林景观、展览展示于一体的人文历史性质的博物馆。

据史书记载该处原为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初年曾为潘美帅府,元为中书省,明、清为抚院,民国为督军府,新中国成立后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这里屡经修缮、改建和扩建,一直是山西政治中心。2017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进文物密集区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筹备建设晋商博物院,努力使文化记忆鲜活起来。”当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搬迁,原址进行综合整治,建设晋商博物院。经过为期三年的筹划、建设,2020年12月28日,晋商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2021年全年共接待观众120万余人次。这里见证了山西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是龙城的地标性建筑。

晋商博物院总占地面积约10.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8万平方米,具有收藏、展示、教育、研究、游览等五大基本功能。晋商博物院收藏有与晋商有关的账册、器物、汇票、地契、钱币等共12万余件,御书楼藏有从明清到民国出版的古籍善本1.2万余册,近4万卷,包括经史子集和三晋名家大作,是中国雕版印刷史上最后的辉煌。

该博物院的参观区域分为中、西两个部分。中线为《天下晋商》基本陈列展,通过五大展陈集中展示晋商的发展历史,全面再现晋商称雄商界五百年的辉煌业绩。西区为游客休闲服务区,以园林建筑景观为基础,形成开放式的区域游园,打造集休闲餐饮、文创产品、工艺展示于一体的服务空间。通过唐、宋、元、明、清五个时代建筑及推光漆、版画、木刻、堆锦、螺钿、壁画等山西的传统工艺,让游客在休闲中感受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高超的工艺美术。

在该博物院的入口处,首先看到的是一扇气派的红色大门,这座大门原为单层建筑,是清代巡抚衙门大门,民国时期1932年至1937年间将单层的清代巡抚大门改建为重檐歇山式二层门楼,面积约为288.53平方米。走进这扇大门,就走进了晋商的文化世界。
  

五大展陈梳理晋商发展脉络
  

从明朝初年到清朝末年,晋商的发展足迹从明朝的半天下走到了清朝的遍天下,一度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在晋商博物院,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晋商发展的脉络。

进入序厅所在的渊谊堂,左侧有一块动态投影,滚动播放的四部分内容分别是清朝晋商分布图、晋商票号(657家)、会馆(558所)分布图,以及万里茶道路线图。右侧有一幅长卷图,名为《辉煌晋商五百年史诗长卷图》。这幅画卷长18米,高3米。走近一看你会发现,原来它是由2000多幅与晋商主题相关的剪贴画拼接而成的,上面满满的都是晋商元素,有我们熟知的茶马古道、第一家票号日昇昌、走西口、晋商管理制度等等。画卷的下方还陈列有晋商账册和精美墨盒。

第一章“晋商源流”主要讲述了华夏文明根祖的博大和雄浑,晋商的起源与辉煌,都可以从这里找到诠释和坐标。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五千年文明从此开始。中华历史有多么丰富灿烂,山西历史就有多么悠远厚重。在这部分展厅中,展示了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青铜器,陶寺遗址的风采,尧舜禹的足迹等,它们都是山西——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历史见证者,是五千年盛世伟业的华美篇章,折射出晋商辉煌五百年的伟岸身影。

第二章“海内称雄”主要讲述了晋商的崛起和发展。晋商称霸商界辉煌五百年,那么他们的第一桶金是怎么得来的呢?这得回溯到明朝时期。进入展厅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一个电子动屏,上面播放的是“九边重镇图”。晋商的崛起与其有很大关系。

据《明史》记载:元人北归,屡谋复兴。明朝建国后,虽把元朝的残存势力赶到蒙古高原,但元人却因缺乏日常用品不断扰边,给明朝的安定造成巨大威胁。为此,明初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在绵亘万里的长城沿线设立了九座边关要塞,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这就是“九边重镇”。另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九座边镇共有86万名将士,34万匹战马,形成了巨大的军需市场。而边镇距明都城路途遥远,后勤补给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障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山西行省参政杨宪向朱元璋建议利用国家对盐业的经营权,“以粮还引,以盐养兵”,《明史》中记载:“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山西地处边塞,兼有河东盐池之便,晋商借地缘优势,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成为明中叶之前势力最强的商帮。在该展厅的展板上,还有一些当时与盐商相关的经营许可证。

据晋商博物院讲解员介绍,在最初崛起的一百多年间,晋商一直做的都是贩盐的生意。直到弘治五年(1492),明朝廷实行开中折色制,即商人不用再到北部边疆用粮食换盐票,在内地就可以到盐运司用银两换取盐票。这样一来,山西商人就失去了经营优势。面对这样的困境,晋商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推动四个战略转移:迁居扬州,移师江淮;巩固盐业,多业以营;贸迁四方,朋合为帮;瞄准时机,百货纷集。除了继续做盐业生意,晋商开始涉猎到茶叶、丝绸业、颜料业、煤炭业、铁货业等,有一句话形容晋商经营的范围是“上至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包,无所不营。”

第三章“汇通天下”主要呈现了山西晋商开启中国现代银行业先河的辉煌时刻。清朝道光年间,“一纸汇票、白银万两”,拉开了票号的帷幕。从展厅内的一幅动态地图中可以看到,山西票号遍及大江南北,构建起全国乃至海外的金融流通网络。山西票号在国内124地,设总号、分号共647家。日本、朝鲜、印度三国山西票号共9地10家。国内外山西票号共133地657家。时人有评:“数百年来,中国商业之盛,莫过于山西票商”。其中,尤以平遥的日昇昌票号最为有名,它是中国的第一家票号,前身为平遥西裕成颜料庄。

一纸汇票,承载着成百上千乃至上万两的白银,既关系到票号的信用,又关系到客户的利益,因此汇票的防伪至关重要,这就充分展现出了晋商的智慧。在该展厅收藏的汇票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红色印章,包括抬头章、菱形公章、砝章、分号专章等。除了印章防伪,汇票的纸张也是暗藏玄机,你看一张日昇昌汇票所使用的纸张,看似和普通纸张没有区别,但是四个角在强光之下,会呈现出“日昇昌记”的神秘水印,而水印防伪在如今所使用的纸币中也有所体现。正是因为有如此严密的防伪措施,在票号存在的百余年间,从未发生过冒领、错领的现象,同时也为后世现代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第四章“万里茶道”展示了晋商主导开拓万里茶道的艰辛和智慧。雍正六年(1728)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定两国以恰克图为通商之地。晋商抓住这一商机,云集武夷山,购买茶山、土地,广辟茶源,和下梅当地合作,兴办作坊,加工包装,组织船帮、马帮、驼帮,千辛万苦,开拓一条由武夷山到恰克图的万里茶道。这条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开始,一路北上,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进入现蒙古国境内。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到达恰克图,长约4760公里。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经伊尔库茨克、莫斯科,最终到达圣彼得堡,全长13000公里,成为亚欧大陆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在该展厅中,展示了一些茶叶生产工具、茶罐茶具、独轮车等与万里茶道及茶叶相关的文物,重现万里茶道曾经的繁荣风貌。其中有33台机械化的制茶机,非常引人注目。“茶庄起初都是手工劳动,为保障茶砖质量且提高效率,后来投入了机械化生产,这些制茶机是民国时期压制茶砖的。”高级机械设备讲解员介绍。在其背后的大屏幕上,则用视频展示了制茶机的流水线生产画面。

第五章“晋商精神”,集中展现了晋商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精神之道,为公众提供了走近晋商、认知晋商、了解晋商的机会。
  

特色藏品和历史建筑
  

晋商博物院是晋商文化和精神的集大成者,力图多角度展示明清晋商的辉煌历史,将晋商精神发扬光大。接下来,由晋商博物院院长张文庆为您推荐该馆的特色藏品和历史建筑。

1. 日昇昌印章

日昇昌为山西第一家票号,前身为西裕成颜料庄。当时的颜料庄在北京、汉口等地都设有分号,雷履泰时任北京分号的大掌柜。逢年过节回家的山西商人会为同乡捎带银两并收取一定的汇费,称为内贴。雷履泰从中发现商机,于是建议东家李大全出资共同开办票号,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将西裕成颜料庄改组成为了中国的第一家票号——日昇昌,此后成为晋商票号的龙头。该印章为一枚牛角印章,是日昇昌的日常用印。

2. 光绪九年蔚泰厚票号账册

蔚泰厚为中国第二大票号。蔚泰厚的大掌柜为原日昇昌副经理毛鸿翙,因与雷履泰不合,跳槽到蔚泰厚绸缎庄,负责改建票号的工作。蔚泰厚在毛鸿翙的经营下日渐昌盛,并逐步将蔚泰厚、新泰厚、蔚丰厚、蔚盛长和天成亨发展成蔚字五联号,与日昇昌开启了一系列的商业竞争,同时也推动了票号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 黄花梨嵌宝福寿纹戥子 清

戥子为晋商使用的度量衡器,用以称量贵重物品。一般为行商使用,打开后有个小秤杆,小托盘以及小砝码,做工精细,造型独特。黄花梨嵌宝戥子外壳以黄花梨为主料,正面镶嵌骨头、水晶等材料,用料讲究,纹饰精美。

4. 渊谊堂

渊谊堂原为明清时期单层巡抚大堂,是巡抚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迎接圣旨或公开审理案件的地方。1932年将巡抚大堂改建为二层砖木混合结构建筑,正立面为石质,由半圆形壁柱、圆拱门构成,中门上方镌有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石匾,面积约为521.83平方米,时称一楼。解放后称为1号楼,50年代初为山西省政府秘书厅。1985年省政府决定将1号楼改造为贵宾接待厅,次年竣工后由薄一波亲笔题写“渊谊堂”堂名,“渊谊”二字有友谊源远流长之意。1992年,渊谊堂再度翻修改造加盖木结构房顶。一层抱厦正中悬挂“天下晋商”匾。匾下两侧有“五百年辉煌光照日月,一万里雄壮气吞山河”的楹联,二层正中悬挂着“泽润蒸黎”匾,这块匾是雍正皇帝为了表彰山西巡抚诺岷在山西的功绩而赐予他的,意为“恩泽滋润黎民百姓”。

5. 自省堂

自省堂,又称“梅山会议厅”,1918-1919年建造,占地面积约为988.25平方米。会议厅主体结构为中式,内部为木质结构,外部为西洋式砖石结构,仿卷棚四阿顶,整个建筑中西合璧,浑然一体。礼堂面宽九间,进深八间,上、下层中间七间前檐设廊,四面设拱形门窗。这里曾是召开重要会议和接待高级贵宾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