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第三批国保)

  陶寺遗址(第三批国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襄汾县城东北约7.5公里的塔儿山西麓

  遗址分布于陶寺、李庄、中梁、东坡四村之间,总面积约600万平方米。其年代约公元前2600~前2000年。

  该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78—1985年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发现墓葬1000余座,及灰坑、陶窑、房址等遗迹。出土一批陶、石、骨、玉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房址多为窑洞式,少数为白灰面居室。大型墓葬发掘 6座,呈南北排列,稍有错落。

  陶寺遗址文化遗存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主要特点是:陶器为手制,陶胎较粗厚,器壁厚薄不匀称,陶色杂,纹饰多是蓝纹,绳纹次之;器形主要有夹砂盆形鼎、尖底罐、深腹罐、高领双耳罐、浅腹盆、假圈足碗、宽沿盘。中期陶器以灰陶为大宗,其中夹砂灰陶是泥质灰陶数量的一倍多,纹饰以绳纹为主。陶器手法以手制为主,兼有轮制和模制,器皿主要有釜灶、圈足罐、折肩罐、双腹盆、碗、杯等。晚期陶器中泥质灰陶数量增多,绳纹数量下降,篮纹数量盛行。陶器较薄,器壁厚薄较匀称,器形较规则,杂色陶很少,绝大部分为火候较高的灰陶和磨光黑陶;纹饰主要是篮纹和绳纹。器形主要为各种形态的陶鬲、以及甑、簋、缕孔圈足罐、盆、碗、杯等。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进行,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址,和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观像台及明显具有暴力色彩的特殊现象。陶寺遗址出土礼器种类齐全,等级严密,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