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第三批国保)

  崇 福 寺(第三批国保)

  时代:金

  地址:朔城区东大街北侧

  崇福寺创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55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监造。辽代官府占居,称林衙署。后改为僧舍,名曰林衙院或林衙寺。金熙宗崇佛,于皇统三年(1143年)敕命开国侯翟昭度主持增建弥陀殿、观音殿,改寺为净土宗佛刹。金天德二年(1150年)海陵王完颜亮赐额“崇福禅寺”。后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始成现有规模。现存建筑中除弥陀殿、观音殿为金代遗构外,余皆明清建筑。

  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寺宇前后五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千佛阁、三宝殿、弥陀殿和观音殿。东西两侧从前至后有钟鼓二楼、文殊堂(西配殿)和地藏殿(东配殿)。

  观音殿位居寺之最后,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殿前有月台。单檐歇山顶。檐下斗六铺作单抄双下昂计心造,耍头砍成批竹昂式。殿内梁架为四椽对乳前后用三柱,前槽金柱全部减去,增大了空间。为了减轻其荷载,四椽跨度增大至10米,平梁上和平梁前端施通长的人字叉手,将前槽上部荷载传递到前后檐柱上,这一结构上的大胆创新,反映了当时建筑上独具匠心的技术水平。

  寺内主体建筑弥陀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坐落于高2.5米的台基上,殿前月台宽敞,广及五间。殿顶黄绿蓝三彩琉璃剪边,两只鸱吻高大雄健,立于正脊两端,造型古雅。檐下四周斗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斗后尾挑承在殿内乳和丁下。前檐柱头与后檐补间铺作上除施华外,左右各出45度斜。

  殿内柱网设置,采用减柱造。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分内槽与外槽两部分。除四周乳和丁外,居中的四椽前端置于大内额上,额枋为较大的复梁式结构,分作上下两层,其间用斜材支托,类似叉手,构造之法近似人字柁架的作用。

  弥陀殿的装修尤为引人注目,隔扇及横披上的棂花图案,玲珑剔透,镂刻精美,有三角纹、古钱纹、挑白球纹等花饰式样达十五种之多,极富装饰效果。大殿前檐下悬有“弥陀殿”竖匾一通,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原物。

  殿内设有宽大佛坛,供奉主像三尊,正中弥陀佛,两侧的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金代塑像中的上品。殿内四壁满绘壁画,内容以说法图为主,大都属金代原作。弥陀殿规模庞大,气势雄伟,其建筑形制、雕刻艺术、塑像绘画艺术以及琉璃烧造工艺等均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