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年。在首个“非遗版”春节期间,山西博物院推出精彩的展览和活动,邀请海内外观众在“博物馆里过大年”。据统计,大年初二至初七(1月30日至2月4日),山西博物院(含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参观总人数113206人次。正月初四,两馆参观人数更是超2.1万人次,为假期单日最高。与此同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中,山西博物院戏曲文物闪耀亮相。
237场文化盛宴 体验浓浓中国年
春节期间,除基本陈列“晋魂”与“吉金光华”外,山西博物院精心推出5台临展贺岁。讲解员们坚守岗位,累计开展讲解活动703批次,凭借丰富知识和专业解说,带领近7000名观众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山西博物院还推出各类教育活动237场,受众达20000余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蛇韵生辉”剪纸制作体验、“特洛伊传奇”立体木马拼装体验等教育活动吸引无数家庭报名,蛇年集章、木版年画印制等现场互动带来浓浓年味体验感。
来自沈阳的张女士一家自驾前来,在山西博物院体验了一场文化润心、服务暖心的文博之旅,她表示:“我家两个孩子对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各类互动和宣教活动,孩子们也借此开启了一场文化之旅,对于山西的了解和认知更加深刻。”
新春佳节不停歇 818人为游客“保驾护航”
在万家团圆的时刻,在熙熙攘攘的参观人潮背后,山西博物院433位工作人员协同385人次志愿者暖心坚守在岗位上,为广大游客带来温暖和安宁。
为全力保障游客安全,省博安保人员每天平均要开展70次巡查、巡检服务。保洁人员不辞辛劳,增加清洁频次,为观众提供舒适的使用环境。综合服务台工作人员则担起“贴心管家”的角色,他们耐心解答观众各类咨询,累计接待咨询14000人次,接听热线电话3890通,办理寄存包2万余件,发放各类宣教用品共计78000张。春节期间,共有 385 人次志愿者上岗,累计服务时长达 1433 小时,他们主动放弃假期休息时间,在一次次讲解、指引中,为山西博物院增添了一份温暖和力量。
志愿者王建强感慨道:“我在山西博物院做志愿者已经超过十个年头了,这两年愿意了解历史、了解三晋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来自外地甚至国外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我们将继续做好服务,让大家更好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省博亮相央视戏曲春晚 文物数字化展示火出圈
2025年的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与山西格外有缘,不仅在太原古县城进行录制,晚会中还专门有一个节目,呈现了省博的戏曲文物。
晚会上,多媒体视觉节目《活色生香》令人眼前一亮。通过数字化技术,山西博物院的金代戏俑、晋侯鸟尊等国宝“苏醒”,与戏曲艺术展开跨时空对话。戏俑面部表情细腻,服饰造型独特,它们坐在晋祠古戏台前与今人一起看戏,带来几分“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梦幻联动。节目播出后,网友们纷纷点赞。
董明墓戏俑砖雕 金代
这组戏俑出自山西侯马金代董明墓。这个墓葬雕刻得很像一座北方的院子。在正堂墓主人和夫人端坐的位置上方,有一方小小的戏台。戏台结构精巧,真实再现了金代表演场地,是13世纪初叶中国戏曲舞台的一个典型实例。在戏台上,五个造型不同的戏曲人物形象一字排开,通身彩绘,面部化妆,动作形象非常生动。
戏曲故乡序厅
目前,山西境内保存的古戏台大约有2800多座,数量居于全国首位。春节期间,不少喜爱戏曲的朋友专程来到山西博物院,在“戏曲故乡”展厅,尽览多座不同时期的戏台模型,去感受山西古代戏曲表演的繁荣盛景。
当古老文物邂逅新春热闹,传统年俗与文博体验共舞,山西博物院怀揣着沉淀千年的文明记忆,张开热情的怀抱,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一同度过了难忘的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