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来运城博物馆 看中华文明发祥地

黄河由此向东流,运城最早叫中国。

春夏交接的5月,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运城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5月16日在运城考察,当天下午,在运城博物馆参观了“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等展陈,详细了解运城有关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五千年不断流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运城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有运城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源远流长,也有运城盐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地域特色浓厚的重要文物,也有一个中国城市从古至今发展的完整体系。

让我们走进运城博物馆,走进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河东大地,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探寻民族精神基因。

“华夏寻根”展  在这里,看运城改写人类史

运城博物馆位于运城市区魏风街,馆体布局取“太极之意,星云之势,摇篮之形”,寓意运城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整体造型宛如一个扎根于黄土高原的老树根,承载着这片土地千万年的沧桑变化。

运城博物馆华夏寻根主题展厅,展区面积1200平方米,展出精品文物500多件。这里如同一条时光通道,镌刻着一个一个极具价值的时间节点,而支撑这些时间节点的,是遗址再现和出土文物,展现的不仅仅是河东悠久的远古文明,还有生机勃勃的人类童年。

第一个时间节点是4500万年前。

在这个展厅呈现的“世纪曙猿”,距今约4500万年。“世纪曙猿”化石于上世纪90年代出土于黄河岸边的垣曲县。而在此之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发现于北非,距今约3500万年。“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高等灵长类动物的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打破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

如何断定这是人类远祖化石?通过放大镜观察“世纪曙猿”化石,可以看到下颌骨及门牙、犬齿和臼齿,犬齿相对较大,下颌角较圆,下巴前缘呈直立状,这是高等灵长类动物的重要特征。

第二个时间节点是243万年。

同样是在黄河岸边,芮城县境内的西侯度人类遗址,考古发现这里是我国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同时,这里保存着全世界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将人类用火的历史提早到了243万年前,这是2020年法国《人类学》杂志刊登的研究成果,是世界学术界公认的结果。展厅展示的有用火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人工切割的鹿角,还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等石制工具,说明处于旧石器时代的西侯度人,在使用工具时已经有了详细分类。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火的利用是人的重要特征。尤其是火的利用,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火把人类从自然环境的野蛮生存中解放出来,不再茹毛饮血,从而区别于其它动物。

除了西侯度遗址,展厅内还有运城境内其它旧石器时代遗址展示。这些遗址表明,运城一直是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在这里孕育人类文明既非偶然,也非孤例。

在这里,看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运城博物馆有面浮雕墙,内容是运城典故和传说:

轩辕黄帝在汾河和黄河交汇处扫地为坛,祭祀我们华夏民族共同的始祖之一——女娲;

尧、舜、禹都曾在运城建都兴业;

农神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运城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开端;

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这里开启中国丝绸历史……

中华先祖们所代表的中华文化史,既记载于历代典籍中,也口口相传、流传在民间记忆中。这些传说和文献记载的内容,在运城不断得到考古成果的印证。

运城博物馆的新石器时代展区,展示了距今7000年至6400年垣曲古城东关一期遗址,还有距今7000年至5900年芮城东庄遗址。

东庄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彩陶盆,距今6000多年,是国家一级文物。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之后,仍然色泽鲜艳,体现了高超的制陶工艺。这件彩陶与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处于同一时期,造型、纹饰相似,说明6000年前,黄河两岸已经有了深入的文化交流。

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中,几枚小小的“蚕蛹”值得关注。他们代表的是被评为中国“百年考古大发现”的西阴遗址。

1926年,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先生来到夏县,主持发掘了西阴遗址,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地位。西阴遗址最大的发现,是有整齐的人工切割痕迹的半个蚕茧,被收入历史教材。这两年,考古工作者又在周边发掘出5枚石雕蚕蛹,这些蚕蛹距今6000多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蚕蛹形象。

它们为何如此引人瞩目?因为它能说明,早在6000多年前,生活在运城境内的中华先民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这为研究中国丝绸起源与传播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与黄帝妻子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的古老传说相吻合。

展厅内的一些陶制生活器物,同样来自于新石器时代,这些器物能从考古学的角度证实,约在4500年前,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这些出土文物再加上至今尚存的历史遗迹,如盐湖区舜帝陵、河津市禹门口等,使四五千年前的尧舜禹时代,从传说成为信史,也佐证了一点,即河东大地是古中国的核心区域。

走过石器、陶器和化石为代表的石器时代,当你看到陈列展柜中的青铜爵时,表明你已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夏商周时期。有一件青铜爵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青铜爵,距今4000年左右,出土于夏县,是国家一级文物。

铜,无论是“用”还是“赏”,在那个时代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而运城正是从古至今重要的产铜冶铜之地。

馆内展现的西吴壁冶铜遗址,位于绛县,距今约3600年,是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冶铜遗迹与遗物,特别是一件鼓风嘴,它的作用在于能够有效提升炉温,提高冶炼水平,说明早在3600年前,生活在运城的华夏先民们已开始铜的冶炼,比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要早300年。考古人员在遗址周边还发现了铜矿遗址和铸造器具。这些种类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共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铜器制造产业链。

夏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运城的夏县就是典籍记载的华夏第一都。而在运城博物馆,模型还原了垣曲商城的遗址,据考证,它是夏末商初,以黄河南岸为核心区域的商,由南向北攻打夏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

商代辉煌在运城集中体现在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在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数量达600多件。这是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为“匿”族青铜器找到了主人,意义之大让这项考古荣获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运城在周代重要性依然不减。西周初期在运城区域分封过11个诸侯国,其中最著名的当然就是晋国,因为晋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诸侯国。

史料记载,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将弟弟姬虞封在唐尧故地,被称为“唐叔虞”。唐叔虞使用夏朝的制度来管理唐国的百姓,国得以安定。这些记载从文字上肯定了唐尧、虞舜、夏禹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和运城这片土地紧密相关。晋存世657年,称霸150余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走向。

运城博物馆还展示了绛县倗国墓地出土的一批文物,距今3000年左右,该考古曾荣获“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倗国在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直到这个墓地的发掘,世人才对倗国有了具体了解。

在运城博物馆,夏代铜镞、商代方鼎、西周刖人守囿车等重器及邦国遗珍琳琅满目。夏商周每个时期,运城都有重要考古发现,迄今为止,运城境内的6个考古项目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所有的实物和荣誉都说明,运城在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片土地与夏商周三代王朝兴替休戚相关。

“盬盐春秋”展  在这里,看4600年盐文化

看到一个大大的盐锥体,就进入了运城池盐文化的专题展:盬(gǔ)盐春秋。《说文解字》里讲“盬,河东盐池也”,也就是说“盬”特指运城盐池,它是世界上开发利用最早的盐池,有4600多年的开采历史。

盬盐春秋展区面积430平方米,重点展现了运城盐池形成过程以及历代对盐池的开发、管理,分为“盐池变迁”“百业俱兴”“晋商之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盐池变迁”。通过存世名碑、北宋解盐生产及储运图等文物及实物资料,辅以垦畦浇晒法、姚行简修建盐运司、修筑禁墙、潞盐生产管理场景,阐述河东盐池伴随着华夏先民从懵懂走向文明。

第二部分“百业俱兴”。展示的是碑刻资料等史料,阐释自元以来,随着盐池资源开发,运城因盐运而诞生,盐业兴旺带动教育、公益、交通、水利等进步。

第三部分“晋商之源”。以明代盐商大族入题,选取运城出土的盐商家族墓志,结合虞坂古盐道、蒲津渡、黄河古栈道等遗迹,阐明运城盐池开“称雄晋商五百年”的风云际会。

运城盐湖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其实是中华文明在运城以及周边萌发的重要原因。

人类来自于海洋,盐是体液的重要成分,人体生物电流是依靠盐做导向,所以人的生命依赖于盐。对古代政权而言,控制了盐就维持了稳定。

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盐的获取很不容易,而运城盐湖会有大量天然结晶的盐产生,简直就是天赐,被称为“国之大宝”,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

相传的黄帝与蚩尤、炎帝的战争,研究者认为就是为了争夺盐湖的控制权;南边的中条山吹来了催生盐的风,舜帝心情愉悦,在盐池北岸畔吟唱《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南风缓缓地吹来了,盐湖又要产出盐了),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我的百姓可以不用发愁了);

南风之时兮(南风来得恰当哦),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我的百姓财富又要增加了)。

中华文明为什么会以运城为中心?因为盐湖的存在。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在中国古代很长时间内,国家的都城设立要么就在盐湖边,要么就在池盐可以足量运达供应的地方。

展览中的虞坂古道照片,开凿于西周时期,就是“河东”池盐运往中原的重要通道,这条专为盐运开辟的国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出中一件青铜器叫霸伯簋,出土于今翼城大河口霸国遗址。簋上铭文显示,霸这个诸侯国的重要职责就是为西周王室治盐和守护运城盐湖的安全。

隋末唐初,先民在运城盐湖劳作中创造五步产盐法、垦畦浇晒法。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盐业生产史的重大技术贡献,比欧洲晒盐法早了将近1000年,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展厅的唐代“河东池盐行销图”可以看到,运城的池盐辐射到华北、西北、中原地区。河东盐池年税收约占全国盐利收入的1/4、全国财政收入的1/8。

运城因盐而兴,因盐而名。在战国时,运城被称为“盐氏”;东汉时被称为监盐城;汉末到北朝又被称为司盐城;元至正十六年改为运司城,简称运城。由此可见,运城这座城市的发展始终与河东盐池息息相关。


“馆藏珍品”展  在这里,看“国宝”演绎历史

在运城博物馆,馆藏珍品展厅是不容错过的。

展厅内首先看到的是唐代驸马薛敬墓出土的石椁。这个石椁是国家一级文物,由34块青石组成,一周雕刻着精美图案。其中的仕女服饰变化可以看出有明显的胡化风格,说明当时各民族交流融合非常深入,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内在凝聚力。

展厅内另外一件值得观看的是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的碑刻,是山西现存最早的文字碑,距今1800多年,是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临猗县汉丞相翟方进墓。晚清金石学家叶昌炽曾断言:“自是太行以西、潼蒲以东无汉刻矣。”《建宁残碑》的出土填补了山西地区无汉碑的空白。

同样称得上“国宝”的,还有一件八角诗文瓷枕,出土于河津宋金瓷窑遗址。该遗址荣获“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河津窑为何如此重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之前海内外博物馆收藏了一些珍贵的瓷枕,都出自于河津窑。比如,故宫博物院的白瓷枕,乾隆皇帝认为是河北定窑烧制,其实出产于运城河津窑。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日本静嘉堂文库的彩瓷枕等等,一直找不到窑址出处,而河津窑的发现,破解了这一考古谜题,为这些珍贵瓷枕找到了“根”,也为研究宋金时期的制瓷流程、烧窑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瓷器闻名遐迩,河津窑名不见经传,但亮相的刹那,光彩夺目。

来这里,看五千年中华文明

文明的进程给运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和文物资源。运城全市目前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数量甚至超过了10个省份,“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之称实至名归。运城博物馆基本陈列共6个历史专题展览,除了“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等展陈,其他的还有:

地灵人杰专题展,从运城载入史册的2500余名人中精选24位河东先贤做重点展示;

土木华章专题展,以时代为主线,选取有代表性的运城古建筑作重点展示;

条山风云专题展,展览通过革命文物、历史图片图表,辅以场景、模型、雕塑,结合声光电等展示手段,让观众体验河东大地红色革命文化。

另外,运城博物馆还有4个主题展,分别介绍了运城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民俗文化。

10个基本陈列,加上临时展览,运城博物馆形成了从古至今、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展示。这既是运城这个城市的完整展示,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具体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