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修缮中的闻喜西郭戏台

6月24日,记者来到闻喜县河底镇西郭村,探访该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西郭戏台的修缮情况。

树荫下,一座古戏台,静静地在村广场上矗立着。

“这个戏台是我小时候玩耍的‘大本营’!”村民邓志俊热情地为记者讲述着西郭戏台与他的故事。72岁的邓志俊回忆孩提时和小伙伴聚在戏台前玩闹的情景,他说:“往地上一坐就看起戏台上演的恩怨情仇,没戏看的时候就一起到戏台后面的皂角树下晃悠,村里人都说,这棵皂角树和古戏台一样悠久,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皂角树下的古戏台承载了邓志俊的儿时回忆,同时更记录着从清康熙五十年(1711)起上演的一出出戏曲。可在去年10月,这座曾在乾隆二年(1737)和1964年两次重修,并见证了300余年历史的古戏台没有撑过暴雨侵蚀,出现了局部坍塌、屋面漏雨、墙砖酥碱等损毁。

难道这戏,就要断了吗?

去年11月,市文保中心对西郭戏台进行摸底勘察,发现戏台建筑本体及附属文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屋面杂草滋生,前坡局部坍塌;屋面漏雨,木基层严重糟朽变形;大木架构整体歪闪倾斜、干缩开裂,部分构件缺失;墙砖酥碱,墙皮脱落,土坯砖裸露;地面条砖缺失,压沿石灰缝脱落,台帮条砖开裂、酥碱;内沿装修缺失。市文保中心依据实地勘察情况,确立了本次修缮工程的主要内容,即屋面揭瓦翻修、木基层重新制安、大木构架校正加固、缺失构件补配制安、后檐墙重砌、墙体重新抹面、台明重砌、地面重铺、木装修制安。

6月10日,运城市文物技术服务中心挑起了西郭戏台修缮工程的担子,修缮团队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秉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严格按照资料图纸和古建筑修缮的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灾后重建的抢救性修复。同时,团队选取原工艺、原做法、原规格材料作修缮工作,力求使这座因暴雨损毁的古建再放光华,让村子里的戏传下去。

24日,记者刚走到戏台前,一名青年小伙就麻利地从戏台屋顶顺着梯子下来,介绍起目前修缮团队正在进行的工作。他就是本次修缮工程的资料员王润宁。

“原先坍塌的墙面已经用条砖砌筑、土坯砖砌筑修补好了,但其上原先绘有龙翔云天题材的彩色壁画暂时还未复原。”王润宁领着记者绕戏台一周,在戏台北面停下,指着上方房檐处明黄色木雕与一旁古朴斑驳木雕形状一致的花板,继续说,“得亏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就做好了数字档案留存工作,我们这才能依照清晰的花板图片和翔实的数据资料进行还原,补全缺失的部分。”花板上的木雕皆由技艺精湛的匠人手工雕刻,力求恢复原状。早在5月20日,匠人师傅已经开始了花板复原工作,他们依照史料,一刀一刀使木雕重现,仅此一项就耗时近20天时间。

走进戏台,王润宁直言西郭戏台的修缮比起他之前参与的工程要更为复杂,尤其是校正全部倾斜的木构架这一部分,着实花费不少工夫。“首先,要明确木构架开裂、倾斜、扭曲的情况,然后检查榫卯结构是否有虫蛀情况,就比如明间东侧金柱和花板连接处的榫卯结构因虫蛀空,不仅需用椽子抵住梁头往回推,一点点进行校正,还需用环氧树脂灌缝加固木构架。”王润宁说。

戏台屋顶处,修缮团队正在屋顶铺瓦,一摞又一摞瓦片被抛上来,又一片一片铺满屋顶。戏台建于清初,明代风格较明显,便以‘三普’史料为准恢复原有雀替,拆除后人修缮时增设的正脊。王润宁说做这些工作,都是为了还原古建。

截至目前,修缮团队已完成破损拆除、大木构架校正加固、缺失构件补配制安、木基层重新制安、台明重砌、后檐墙重砌、屋顶铺瓦工作,还差墙体重新抹面、地面重铺,预计7月中旬完工。